石聚堂奇石爭趣
林益民
山不在高,獨特成名,水不在深,秀麗成名,吾鄉浦亭,有一仙山,名曰石聚,山雖不高,奇石滿地,水雖不深,清幽婉麗,時值深秋,天高地闊,擇一艷陽之日,與九三同仁登臨況味。
車行半山,即至入口,山路蜿蜒,美景一路,停車處有兩寺廟,皆為新建,曰:玉靈禪寺,曰:樂安禪寺,料其必為石聚堂美景所誘,來此筑寺、修身。大凡中華之奇山,皆有廟宇與之相得益彰,此處亦同,山內山外皆有數處寺廟、道觀,平添脫俗之處。寺外山墻上有書云:“萬法皆空、因果不空”,點破紅塵內外諸事運行之法則無外乎因緣。佛家禪語向有如此之妙,一語點破機鋒,可裝世間萬象。
及至登山,拾級而上,山勢平緩,因于山腰始登,故未有勞苦登山的感覺,倒有些像在逛后花園,青石板打造的山路兩旁種滿松樹,時值深秋,仍郁郁蔥蔥、生機盎然,只是地上鋪滿了松針,給人一種硬漢的凄美。一路之上,奇石林立,有狀若雙手合十的,曰:合掌巖,有狀若高僧打坐的,曰:和尚念經,有狀若勺子的,曰:司南……如此種種,皆好游者依石頭之原狀,附其個人之思維,初觀直覺怪異,后看其名,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,直嘆大自然之鬼斧神工。
半山之上,有一觀鱉亭,亭旁上方有數塊巨石相疊,狀若一只向下攀爬的大鱉,據說,待有霧之時,云蒸霞蔚、山嵐繞石,遠觀此景,似有一甲魚從山頂爬下直入東海,不知是何等仙境!待越過山路到大鱉的上方,向下看卻又是狀若象鼻的一塊石頭,稱象鼻巖,真乃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 遠近高低各不同。”觀鱉亭前,視野開闊,遠山如黛,似細浪逶迤遠去,近山蔥綠,有幾處煙氣裊裊,料其為山中梯田內之農民在燒制農家肥,山野里氤氳著山村農家的氣息。
穿過一片竹林,到達一片開闊的坪地,即可見石聚堂的標志性景點:望蒼亭,望蒼亭旁有一廢棄的練武場,練武場原為山頂一座武校所有,武,F已搬離多年,透過練武場上坑坑洼洼的印記,可以想象當年人馬喧騰的練武場面,依稀可見習武之人在山間清風白云之處騰挪輾轉的身影,只是現今卻雜草叢生、背景墻體石灰剝落,一派荒廢的景象。望蒼亭后是石聚堂因以得名的寺廟——玉泉禪寺,記憶中多年以前游玩此地的時候,寺廟清幽雅靜、香火清靈,如今,邊上卻平添了幾處農家樂,臟亂、嘈雜、庸俗不堪,仿佛從仙界圣地墜入凡塵,看來,當今社會,如花美景也抵不過銅臭孔方了。
下行至山腰,路旁有一玉泉洞,外觀一路亂石堆砌,內則別有乾坤。與諸人緣入,因旅途匆忙,未備照明之物,初進,漆黑一片,伸手未見五指,頃刻,漸有光線如絲,蓋因眼睛開始適應,兼之亂石之中有光線漏入,然于一些巨石之下卻仍未見線光。洞內狹窄處僅容一人摸索而過,無法轉身,寬敞處可納數人同行。如未有重入者引路,膽小如吾者,斷不敢單身試入。貓行約50多米,但聽耳邊有叮咚之聲,見洞側有一清泉流動,遂出,有重見天日之感。想此洞長短剛好適宜,過長則游人心生膽怯,過短則了然無趣,是為此間一大特色。
同行諸人,大多年逾古稀,雖鬢角飛霜者有之、銀發如雪者有之,然皆精神矍鑠、步履矯健,行速絲毫不遜于吾等青壯。因皆為縣內長者,大多為故地重游,講起年少時光:自山腳開始徒步溪灘、野炊、偷挖山邊番薯烤之,皆神采飛揚、手舞足蹈,好像找回了童年。及至當下,歲月匆匆,風景猶在,物是人非,唏噓不已。于是,尋當年拍照處留影,欲攜回同老照片進行對比,又重拾心情,謂之:如今人生是六十不古稀,七十尋常事,待經年之后,仍重來,一尋當年留影地;,世有二十之老翁,八十之頑童,無他,心態爾。
【編輯:李甫倉】